网站首页 > 县市信息

郎溪最美的“甜蜜”振兴路

——记郎溪县2021年度最美拥军人物王学农

阅读次数: 作者: 信息来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3-09-01 11:09
[字体:  ]

立秋之后,燥热未减。走进安徽省郎溪县凌笪镇侯村蜜枣厂,厂区内到处散发着蜜枣清甜的香气。

蜜枣飘香繁忙有序

沸腾的糖浆、镂空的笊篱、晶莹剔透的蜜枣……划丝车间内,工人们动作飞快,不过半秒,一颗青枣就被划上了一道道口子,方便糖煮时能够入味。糖煮车间内则是另一番忙碌,工人们添柴的添柴,加浆的加浆,好生热闹。

“蜜枣加工季节性较强,今年雨水好,比往年提前一个礼拜加工,总产量与往年齐平,预计9月10日完成这年度的蜜枣加工。”郎溪县2021年度“最美拥军人物”、侯村蜜枣厂负责人王学农一边讲解,一边手拿大勺不停地在锅里捞、翻、拌。

手工采摘、手工划丝、手工熬制、手工成型……一颗蜜枣从树上摘下来到分级包装,要经历110个小时。对王学农来说,这110个小时,是一颗枣子的“甜蜜”振兴路。

青枣嬗变“金装加身” 

扁圆状、缕纹如丝、色似琥珀、通透明亮、表面起霜、质地松脆、鲜甜可口,这说的就是王学农最得意的作品——传统手工艺枣“金丝琥珀”。一颗青枣,如何一步步变成传统手工艺枣“金丝琥珀”?

“第一道工序就是给青枣划丝,只有划得好,蜜枣才能做得好。平均下来,每颗枣子要划上六七十刀,为了提高效率,如今划枣机替代了划丝刀,一天下来,6个人可划1600斤青枣,可产2000斤蜜枣。别小看这划丝,一摆一放一压之间,可都是技术活。”王学农说道。

如果说划丝只是序章,那么接下来的蒸煮、掺浆、养浆和沥浆才是正文部分。这其中,不仅讲求火候,还讲求察言观色。“掺浆是要加入原汁原味的枣浆,养浆是为了保证枣子的剔透饱满,每一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蜜枣呈琥珀色,吃到嘴里有糯感,这都是养浆的功劳。”王学农说。在经过15分钟的沥浆之后,紧跟其后的就是长达80个小时老烘。“柴火烧、炭火烘,把蜜枣里的水分烘干,才能达到口感和观感俱佳的效果,这样制作出来的蜜枣色泽艳如琥珀、形似金丝缠裹。”

聚力传承精品佳作

今年57岁的王学农,打小就喜欢吃枣。上世纪80年代,18岁的他被送到村办蜜枣厂做学徒,本爱琢磨的他,一年下来,剪枝、划丝、蒸煮等活儿,样样精通。打那以后,王学农就成了侯村蜜枣制作技艺的接班人,至今已40多年。

前些年因为蜜枣市场饱和,枣农们争相压价,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回想起当年枣农毁枣林的情景,王学农依然心疼不已。2000年,王学农找到村里的候国志、丁胜利等几个蜜枣加工大户多次商讨后,先后成立了侯村蜜枣协会、侯村蜜枣合作社、侯村蜜枣家庭农场,注册了商标,蜜枣生产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侯村蜜枣生产逐渐走上正轨。2011年,侯村蜜枣被授予“宣城名牌”称号,同时被评为宣城市优秀旅游产品,2015年获批安徽省老字号,成功申报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艺守艺富民拥军

多年来,王学农同志深刻认识到拥军的重要性,把拥军与经济建设有机融合,积极履行拥军优属和经济建设责任,努力聘用退役军人和退役军人家属,并积极向村民推进国防知识教育普及,他总是说“军人是国家的支柱,没有军人我们国家就不安全。”

目前王学农蜜枣厂共有40多名工人,全部都是附近的村民,其中有一些是退役军人家属,他们每年到这个时节都会到厂里来工作,一个加工季每位工人能挣上二三千块钱。另外,王学农每逢"八一"和"春节"前夕,经常和村干部一起对村里的烈、军属进行走访慰问,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传承有序便是希望

为了做大做强传统产品,侯村蜜枣合作社在做好传统工艺传承的基础上,又琢磨起侯村奶枣的种植和加工技艺的研究、探索,并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和地方标准。截至目前,王学农蜜枣产业基地的加工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拥有枣树基地30多亩,国家专利6项。

侯村蜜枣发展壮大也得益于政府的密切扶持。“每年都要提前采购各种各样的包装材料,这就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因为侯村枣厂是省级家庭农场,所以我向银行贷款后,得到了政府的利息补助,另外,我还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0万元的奖金,这对我们枣厂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王学农乐呵呵地说道。

过去,是一门养家的手艺;如今,是一项传承的事业,更是一条“甜蜜”振兴路。“我的目标不仅是咱们市的非遗,还要向省级、国家级非遗冲刺,不仅要做‘安徽老字号’,更要向‘中华老字号’发起冲刺!”王学农信心十足的说,“之所以坚持,除了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更多是不想丢了这门手艺,我希望能弘扬老手艺,传承下去,将侯村蜜枣发扬光大,走出一条‘甜蜜’振兴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