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忆往昔峥嵘岁月 听老兵述红色故事】抗美援朝老兵施其昌的故事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4-07-03 11:36
[字体:  ]

 宣城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战争年代,大批英雄儿女参军支前,报效祖国,保卫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为进一步讲好红色故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会同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党史地方志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忆往昔峥嵘岁月 听老兵述红色故事”活动,征集整理老兵个人军旅生涯特别是战争亲历回忆,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今天讲述的是泾县抗美援朝老兵施其昌的故事。

退役不褪色,军魂驻心间。泾县泾川镇高村村有一位传奇老兵,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他所在的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金城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力地配合了停战谈判,他的名字叫施其昌。

农家少年 踊跃参军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7月,美国借“联合国军”名义,悍然入侵朝鲜半岛,并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无数中华儿女跨过鸭绿江。1951年,泾川大地正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此时18岁的施其昌还是一位农家少年,他在村里的土改大会上听说了美国借机入侵朝鲜,威胁中国安全的事情,非常愤怒,立刻和村里的13位年轻人一起报名参军。经过挑选并体检合格后,于1951年6月在宁国入伍,此时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和美军正处于战略对峙阶段。

到宁国没几天,施其昌就跟着部队坐了七天七夜的火车来到沈阳,开始了入朝前的艰苦训练。他所在的部队是某军的主力师,曾活跃于冀中平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英雄部队。

这一年的中秋节,施其昌是在军营里度过的,农历的八月,东北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作为南方人的他印象深刻:“记得那年中秋节我们还在训练,沈阳已经很冷了,站岗的时候要裹着棉被取暖。”新兵训练,异常艰苦,但他和战士们没有被艰苦的训练所击倒。施其昌老人还告诉我们,当他们听说美国侵占了朝鲜之后,都非常愤怒,纷纷写下了请战书要求去朝鲜参战。“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去朝鲜,美国就会把朝鲜占领,进一步来侵略祖国,所以我们去朝鲜就是保卫祖国。”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施其昌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士,掌握了基本战斗技能,10月,他随部队从丹东进入朝鲜。当时,由于我志愿军装备落后,美军在战场上拥有制空权,因此,施其昌所在的部队入朝后,只能在夜间行军,躲避敌军的轰炸,他们步行了大半个月,才进入指定战场。

战火纷飞 茁壮成长

“我们在朝鲜行军的时候已经是天寒地冻,背着几十斤重的武器装备在雪地里跑步前进也是常态。我这个从南方过去的兵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厚的雪。”施其昌回忆道。朝鲜的冬天雪很大,他经常会和战友们一起清理道路上的积雪,保障车辆的通行,因照明条件不好,有时候还会发生交通事故。

为了避免敌人的空袭,保障行军安全,部队在转移或者驻扎时,每隔三四里就会安排一名哨兵,一旦听到飞机的声音,岗哨就鸣枪示警,听到枪声后步兵立刻卧倒,此时,卡车的车灯也会熄掉,直到飞机飞走了再继续活动。

抵达战场后,施其昌和战友们开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当时的朝鲜环境十分恶劣,气温零下30℃,地表被冻得异常坚硬。志愿军一无空中优势,二缺工程机械,战士们干活大都依靠肩扛手抬。施其昌说,虽然挖掘工作很辛苦,但是这些坑道和战壕,在躲避美军的空中轰炸和消减敌人的炮火威力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至今最让施其昌难忘的,是他亲眼目睹了战友的牺牲。有一次,正当战士们挖战壕时,天空中突然出现了敌人的飞机,值班排长在敌人的轰炸中不幸牺牲。“敌机飞到阵地上丢下了几枚炸弹,等飞机飞走了,我们看到排长被炸得血肉模糊的遗体,当时眼泪就出来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施其昌几近哽咽,这一场面让老人永生难忘,他永远也忘不了那些牺牲的战友。

最后一战 功勋卓著

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打响,该战役分为三个阶段,施其昌所在的部队参加了第二阶段的攻克“十字架山”作战。

施其昌和战友们来到了十字架山战场,作为连长的通讯员,他除了保护连长的安全外,还负责将连部的指令传递到阵地上的各个排。战场上枪炮声震耳欲聋,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信息传递不畅,那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美军的轰炸和炮火,不少战友都牺牲了,我到排里传达命令的时候,看到一名河南的战友一只手断了,就用另一只手抱着枪射击。”

第二天下午战斗结束后,施其昌和战友到一号阵地的指挥所清扫阵地,搜索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一个人影一闪而过。他学着用朝鲜话喊了几句缴枪不杀,又打了一梭子弹,就看到几名敌军举着手从地道里钻了出来,经过鉴别,其中有一个就是敌人的营长。

1953年7月13日,金城战役打响,这是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阶段,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7月14日,早上五六点钟,施其昌和战友们参加了轿岩山的总攻,由于敌人在山上有三个碉堡,而且拉了很多铁丝网,志愿军的攻势一度受阻。

“当时的阵地上到处都是牺牲的战友,看着敌人的碉堡,我抱着冲锋枪想沿着地上的沟滚到河边,冲过河去打掉敌人的碉堡。”施其昌说,没想到他刚刚站起来就被碉堡的机枪扫射到了左腿。“当时天下着大雨,我看着腿上的血喷涌而出,但可能因为战争太紧张了,当时并没有什么疼痛的感觉。”施其昌倒下后爬到了附近的沟里,拿出了急救包对自己的伤口进行了包扎。当天下午连队的卫生员赶到了战场,安排担架将他抬到了安全区,随后到收容所坐火车从通化回到了国内。1954年,施其昌被安排到安徽省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进行学习。

解甲归田 建设家乡

在安徽省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学习之后,他又回到家乡,先后被安排在县水瓶外壳厂、县工艺品厂工作,身怀战功的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过往的功绩和腿脚残疾而要求组织给予特殊照顾,而是主动申请到厂里艰苦的岗位工作。因为身有残疾,行动不便,所以在工作岗位上他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胜任。工作中他继续发扬部队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断磨练工作本领,从刚开始的基本胜任到后来成为厂里的一把好手。

1958年,因工作需要,他回到老家龙头山生产队担任会计,在集体生产劳动中,他总是如战士一样冲锋在前,模范带头,在计工分、分粮食物资时他公正严明,严于律已、不谋私利,深得群众的信任。在1982年生产队实施分田到户、分山场改革时,他带头响应组织号召,作为干部最后抽签,把好的田地、山场让群众先抽先选。平时关心群众,村民组里谁家有事他总是带头帮忙。村里人谈到他时总是说:“老会计干事带头、处事公道、为人热心,是个好人。”

老人谈及往事,他既有对牺牲在异国他乡战友的思念,也有“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南朝鲜李承晚不想谈判打到他服为止”的豪言壮语。当问到现在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时,他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是幸运的,我还能苟活着走下战场,我的战友们有多少就永远地留在了那个冲锋陷阵、生死不计的保卫年代,胜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拿命拼来,拿命换来的。当年为了祖国人民的安全,我们响应号召扛枪入朝、冲锋杀敌、直到胜利,这是中国军人的职责。祖国人民安全了,我们扛起锄头回乡种田建设家乡、养活亲人,这是为人的本份。”老人一直念叨着,现在的和平年代是他们一直盼望和期待的,当年和战友们喊下的豪言壮语终是实现了!“现在生活好、身体好、党和国家政策好,没有忘记我们,对我们这些抗美援朝老兵多有照顾,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这是经历过残酷战争洗礼的光荣军人真挚的内心独白。

风雨几十载,施其昌不是身着军装为国出生入死、冲锋在前,就是在平凡岗位任劳任怨、为民奉献。在开展红色教育时,村里常常会邀请施其昌为孩子们讲一讲以前的峥嵘岁月,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会对往事侃侃而谈,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中藏着骄傲自豪,也藏着对残酷战争的痛恨,在和孩子交流时,他教育他们要自强自立、爱国守法,要艰苦奋斗、勤劳致富,要不怕吃亏、奉献他人。

愿以寸心寄华夏,以身许国展芳华。他出生在战火纷飞、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受过穷挨过饿,经历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侵略者成立新中国的光荣时代,见证了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的全过程。从18岁带着满腔热血奔赴异国他乡保家卫国,到26岁回到地方建设家乡,他是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的践行者,他的一生都在无私奉献,将自己的一辈子都献给了国家。他从来没有把自己过往的经历当成炫耀的谈资,也没有因战伤残向组织提要求、要照顾,他是沉默的战斗英雄,在普通而平凡的人生中深藏功与名。(泾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汪腾飞,施金玉)

 

 

【施其昌已于2023年9月30日去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