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战争年代,大批英雄儿女参军支前,报效祖国,保卫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为进一步讲好红色故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会同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党史地方志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忆往昔峥嵘岁月 听老兵述红色故事”活动,征集整理老兵个人军旅生涯特别是战争亲历回忆,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今天讲述的是旌德县抗美援朝老兵陆嘉仁的故事。
陆嘉仁,1931年11月24日出生于江苏省金湖县,今年93岁。1949年2月在安徽省天长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在安徽省军区某部队当后勤通信兵。1950年10月,他所在的部队开始入朝,后划归中国人民志愿军。他说,1952年反击战、上甘岭等战役,是他所在部队打的最艰苦的战斗。
1949年初,淮海战役已近尾声,皖北天长、苏中金湖相继解放。当时年轻的陆嘉仁正在临近苏中金湖县的安徽省天长县某村庄跨省学竹匠,正赶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此征兵,他就被竹匠师傅所在地村干部叫到村部,推荐他应征入伍。原本不知怎样通知父母自己参军的消息,正巧地方政府将这批新入伍战士披戴红花、敲锣打鼓送往县城途中,遇到了前来看望自己的父亲,父亲这时才知道儿子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达部队后,陆嘉仁被编入安徽省军区某部队,赴合肥地区驻防,从事渡江战役后勤保障工作。渡江战役后,他所在部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后勤保障部队,主要通过手推独轮车往前线运送弹药、粮食等军用物资。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了。11月初,因朝鲜战场局势变化太快,中央军委命令第9兵团火速从辑安(今吉林集安)、临江直接入朝,投入东线作战。由于时间紧迫,第9兵团十几万指战员仍穿着华东地区的冬装就仓促进入了高寒地区的朝鲜北部。第9兵团赴朝作战期间,特别是长津湖战役中连降大雪,平均气温在零下27度左右,最低达零下40度,雪积数尺,江河道路冰冻。第9兵团指战员衣着单薄
,粮弹缺乏,后勤补给困难,有的部队一两天只能吃上一顿结冰的高粱米,体质严重下降,出现了严重的冻伤减员。战后,兵团司令员宋时轮评价“艰苦程度超过了长征”。
当采访人员问起陆老手上戴着的厚厚的手套时,陆老回忆道:“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的交通,零下二三十度的朝鲜,我们给前线运送物资全靠人力,我们一人推着一个独轮小推车,重达两三百斤,运送炮弹炸药和高粱大馍。在往前线运送弹药物资途中,沿途河道冰面上发现不少冻死的志愿军战士,那场景至今都难忘,我的手脚就是那时冻坏的。后来每年冬天都会生出冻疮,前些年夜里手掌甚至疼得睡不着,这些年缓和了点,但也必须要戴着手套。”
说起如何荣立三等功时,陆老描述道,在行军途中,头顶就是敌机的密集轰炸,抬头都能看见飞机驾驶舱里的敌人。由于敌机昼夜不停地轰炸,电话线路时常被炸断,为了保证通话,通信兵必须做到及时检修,保障线路畅通。有一次飞机将电话线炸断,作为电话员的陆嘉仁立即赶往断线处接线。接完线后下山时,遇到两辆汽车装满了为上甘岭战役运送的炮弹物资,敌机的轰炸将第一辆运输车的车头遮布点燃了,车辆已经停了下来,陆嘉仁没有退缩,不顾个人生死,勇敢地爬上第一辆车头,将烧着的遮布扯了下来,同时示意驾驶员赶快开走,保障了两辆车上军火武器的安全,也因此荣立三等功。
1953年停战后,陆嘉仁所在的部队就地转为工程兵,继续留守朝鲜修筑国防工事,期间,他荣立三等功一次。1958年5月回国后,转业到旌德县地方人民政府工作。(旌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李慧玲,朱于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