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忆往昔峥嵘岁月 听老兵述红色故事】抗美援朝老兵童立明的故事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4-07-09 16:29
[字体:  ]

宣城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战争年代,大批英雄儿女参军支前,报效祖国,保卫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为进一步讲好红色故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会同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党史地方志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忆往昔峥嵘岁月 听老兵述红色故事”活动,征集整理老兵个人军旅生涯特别是战争亲历回忆,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今天讲述的是宣州区抗美援朝老兵童立明的故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党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调遣军力支援朝鲜战场。1951年3月,18岁的童立明应征入伍,同年6月跟随部队从丹东入朝作战。

2024年5月30日,91岁的童立明家中迎来国家社科基金“抗美援朝战争口述资料采录与整理”项目的工作人员,听说要记录他参加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性格内敛朴实、话语不多的童老赶忙连连摆手,“国家还派了专门人员来记录我们老兵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不好意思呀,没什么可说的,也没有特别大的战功”。

回首革命岁月难忘战友在我身边倒下

“爷爷,听说当年您在连里年龄比较小,很受大家照顾吧?”为了不给老人增加思想负担,工作人员开始与其“聊天”。

“是的,当年我刚刚年满18岁,行军时每人背三袋小米,每袋8斤,再加两瓶咸菜干粮,我根本走不动,班长和战友就轮流着帮我背。”提起战友,童老来了精神,话匣子也随之打开,“敌机在头顶呼啸,班长一把将我扑倒在地,炸弹在身旁炸响,扬起的石子、泥土劈头盖脸地砸在班长身上……。”“老家的战友和另外几个人每人背着5公斤的炸药去炸坑道门,一个都没回来……。”

在赴朝作战的3年里,童老所在的部队先后参加著名的金城秋季防御和夏季反击战等多次战斗。童立明虽身体硬朗,但因年岁已高,无法完整记得自己曾经参加过哪些战役,在一些碎片化的记忆里,都是战友牺牲和帮助他避险的场景。记忆最清晰的是,有一次连队负责补充兵力,到达一处山头后,发现美军派遣一个加强连封锁了山脚下的道路,每隔10分钟用炮弹轰炸阵地5分钟,志愿军战士在矮小的工事棚内,活动空间异常狭小,吃水困难,也无法查探敌情。为突破封锁,随着白色信号弹亮起,童立明和战友们一起发起冲锋,一颗炮弹在童立明和前一天晚上才到达的新兵身边爆炸,新兵当场牺牲。弹片击中了童立明的右腹和右手臂,连长问他还能不能走,童立明咬着牙回答“能!”最终,山脚的阵地被打下,战友一路背着他才让他活了下来,更多的战友再也没能从那座山头走下。

提及战友,童老几度哽咽,91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一样侧着脸,偷偷抹去眼角泪水,他慢慢说不出话来,也好像是在和自己对话:“我不能提他们……我心里难受……”

每一件抗美援朝藏品都是生动的历史

交谈中,老人拿出一包纪念章,挑出其中一枚,正面印有和平鸽,背面写有“和平万岁”字样。“这是贺龙任团长带团来朝鲜慰问我们时发的,当时每人一个慰问袋,里面装有笔记本、牙膏、糖果、手帕等慰问品。慰问规模很大,来了许多人,听说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老人的记忆在此刻仿佛一一复苏。童老家中还有一个印有“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搪瓷缸,杯口一圈早已缺瓷破损,但仔细观察发现设计感很强,瓷缸上的字是瓷缸上色之后第二次印上去的,摸上去凹凸有致,不易掉色。把手处大拇指位置有一个蓝色釉彩起鼓,起到防滑、隔热的作用。对于童立明老人来说,这些纪念章来自不同年代,时间跨度长达70余年,还有珍藏的搪瓷茶缸,每一个都是宝贝,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

二次入朝支援建设与“飞行兵”失之交臂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定。因伤回国医治的童立明,在伤势好转后再次向组织申请支援朝鲜建设,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那时候我到朝鲜已接近3年,部队翻译教过我们一些简单的朝鲜语,要求我们首先是学会听,然后开始学着说。”老人讲这个过程,眼中有了笑意,他说朝鲜老乡很热情,与他们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交流,还学会了一些日常用语。

由于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童立明便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军事政治知识,1954年底他被招录到徐州航空兵学院,但因负伤的两片弹皮还在体内,不符合飞行条件,带着遗憾于1955年返回家乡沈村镇胜利村工作,也将一名退役军人保家卫国的初心使命践行于家乡建设中。先后担任村民兵营长,圩堤主任等职。

“比起牺牲在朝鲜的战友,我至今能与家人朝夕相处,非常满足。”这是童立明老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采访最后,工作人员为老人佩戴上珍藏的各类奖章,表示将把英雄事迹记录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童老再次认真地告诉采录人员:“我是老兵,也是党员,我会时时刻刻记住我的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