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忆往昔峥嵘岁月 听老兵述红色故事】忆戎马岁月——抗战老兵乔洪亮的故事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4-07-15 17:09
[字体:  ]

宣城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战争年代,大批英雄儿女参军支前,报效祖国,保卫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为进一步讲好红色故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会同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党史地方志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忆往昔峥嵘岁月 听老兵述红色故事”活动,征集整理老兵个人军旅生涯特别是战争亲历回忆,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今天讲述的是广德市抗战老兵乔洪亮的故事。

乔洪亮,男,汉族,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1928年7月出生,1944年8月参加泰安游击大队,后编入陆军某部队;1945年9月入党。1979年转业到广德工作,任广德县革委会副主任;1981年2月任政协广德县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离休。

乔洪亮说,他所在的游击队白天在山区藏身,晚上出来活动,进村写标语、侦察敌情、伏击日军。大家没有军装,都穿着从家里带出来的旧衣服,粮食是老百姓送来的糠窝头和糠煎饼,枪支弹药全靠从敌人手里抢,没有几支好枪,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手榴弹。村里都有八路军的堡垒户,专门为游击队员提供吃住。参军之初,他连手榴弹都没有分到,主要任务是跟着其他人一起趁着夜色到村子里写抗日标语,颜料用的是锅底和煎饼鏊子底刮下的柴火灰加水,笔是用老百姓刷锅用的炊帚。冬天为了防止冻上,还要掺上盐。写标语一般是在夜里12点进村,鸡叫前必须回到山里。

采访的一个多小时,老人记忆清晰,年轻时的往事仿佛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当讲起参加抗战杀鬼子的事,至今眼睛里仍充满光芒和力量。乔洪亮说,平时他和游击队员们拿着铁锹到处转,碰到落单的日本散兵,就悄悄跟上,趁人不注意用铁锹从背后抡,打晕后抢了武器就跑。“武器很宝贵,部队要观察你考验你,看你是打仗的材料,才给你武器。参加战斗时,我们一般是埋伏在高处,看见鬼子过来,先不打,等他们走过去,不打前面也不打后面,把手榴弹往中间扔。鬼子往两头跑,我们正好跑下去捡枪,等他们缓过神来,我们都跑了”。每次参加战斗结束以后,游击队缴获的好武器并不能自己留用,需要上交保障主力部队。

“战斗很艰苦”。乔洪亮老人说,1944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泰安大队在杨家岭伏击日寇,他们在敌人必经的道路上埋上地雷,他和杨副班长埋伏在山坡上,天寒地冻、寒风刺骨,饿了吃冻得硬邦邦的土豆,口渴了还没有水喝。敌人来了,远处传来隆隆的汽车马达声,有2辆汽车满载着日本兵和军火物资由泰安县城开来。汽车进入我军伏击圈了,地雷一颗接一颗爆炸,游击队向敌人猛烈开火!敌人被打得蒙头转向,当敌军缓过神来,很快组织起来猛烈反扑,仗打得异常激烈,杨副班长发现有鬼子掉转头逃跑,立即和乔洪亮冲了下去,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杨副班长壮烈牺牲,这一仗我们全歼了敌人运输队,击毁2辆汽车,缴获了大量武器、物资。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据统计,在战士中初小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在干部中,高小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8%,其中仅文盲和半文盲就占了30%。建国后,军队开始有计划的普及文化教育,在全军掀起了文化学习高潮。

乔洪亮深深感到在阅读文件及传达领导命令时由于缺乏文化知识的种种不便,便利用战斗间隙拼命学习。他渴望能系统学习文化知识,1950年乔洪亮进入华东军区高级步兵学校学习,他在整训中刻苦学习文化,每天天没亮就起床背诵队列条令,晚上战友休息后,他苦练射击本领以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乔洪亮出身贫苦,没有读过书,因此在整训学习中困难重重,但在连指导员和文化教员的帮助下,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良好的文化知识和射击技术为他以后担任部队教员打下坚实的功底,更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乔洪亮已于2024年6月5日去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