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寒亭镇天门村紧紧围绕“青山、绿水”,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全力打造“强农、绿色、共富”的安徽省级精品示范村。在和美乡村建设舞台上,天门村村干部中有三个尤为坚毅的身影:王报喜、齐美忠、汪云杰。昔日他们身着戎装,保家卫国;如今解甲归田,强村富民。老中青三代退役军人们薪火相传,并肩作战,凭借其在军队中锤炼出的坚韧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天门村和美乡村建设的排头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朝阳蓬勃:在磨炼中成长
——“徐大爷,您身体最近怎么样啊?我们带了点东西来看看您。”
——“都好都好,谢谢你来看我啊。”
这是汪云杰所在的“长青”助老服务队慰问村里五保户徐治贞老人的场景。像这样的助老活动,他在2023年组织服务队开展了20次,共服务老人16人,为老人解决实际困难11条。“长青”助老服务队也获得了“2023年宣州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汪云杰(右一)与徐治贞老人合影
“初生牛犊”在入职一年左右的时间便出了好成绩,这让汪云杰心理发生了变化:好像村里的工作也不是很难做,对未来的工作多了些信心。但当他着手移风易俗工作的时候,这份信心又少了几分,汪云杰发现尽管自己创新了宣传方式,村民们的思想却没有很大的变化。
汪云杰明白铸魂对于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他才发现相比较“硬件”迅速且明显的改变,“软件”的改变则缓慢而隐秘。移风易俗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的是春风化雨般的浸润。为此,他开始思考一些长效性举措,“比如在村里设置移风易俗的典型模范、积分制换取礼品、定期宣讲等等,争取在和美乡村的软硬件改造共同完成。”
退伍后的汪云杰依然保持着入伍时培养出来的高度执行力,有了想法便去落实。抱着能丰富日常生活且锻炼身体的想法,汪云杰打算在村里组建起一支太极拳队。他认真做了策划案,充分考虑了太极拳队的组建、管理以及资金场地等一系列问题。村书记郝桂香也很赞同他的点子,批准了资金和场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要村民来报名培训就可以了,但是等了好几天也没人报名。晚上我去敲了几户人家的门,才晓得大家基本都外出打工。村民组又比较分散,场地的选择又很难平衡。” 组建太极队的想法落不了地了。
尝试过后的一次次碰壁成了汪云杰一次次反思的机会,对于他而言这些并不算是失败,而是一次次的磨炼。慢慢的,他开始从更周全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层面论证方法的可行性。如同初生的朝阳,虽有云遮挡,却依然蓬勃向上。
烈日灿烂:用真情接续奋斗
炎炎七月,村民们发现郝桂香身边出现了一位瘦高的中年男人。哪里有需要,他就在哪里。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村里新来的第一书记:齐美忠。经过组织的严格选拔,齐美忠来到天门村与两委班子一起建设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部队服役的14年时间里,人民子弟兵爱民为民的赤子情怀已经深深地融入齐美忠的灵魂和血脉之中。在他看来,“在村里能更好地了解村民们的需求,更直接做好为民‘小事’。”来到天门村后,齐美忠便与郝桂香一起下队。一月左右的时间,他已跑遍了天门村19个村民组,对村情以及各项目建设状况有了全面了解,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齐美忠(右三)与镇村干部商讨山边翟村民组建设方案
谈到日常工作,齐美忠琢磨出一些工作方法,“和村民打交道一定要有耐心,多站在他们角度想想,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一下子没转过来”。在沟吕村民组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时,部分村民不愿意配合工作,使整治工作一度陷入僵局。齐美忠深知要打破这一困境,必须深入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和顾虑。他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地走访那些不配合的村民,耐心地倾听、记录他们的需求,并举其他村民组的成功案例进行劝说。合理的解决方案、未来整洁的村貌以及齐美忠等村干部的认真负责,让村民们逐渐改变了想法。80岁的老党员丁德成为拓宽道路主动拆除了自家围墙;乡贤为和美乡村建设捐款15万元;抗旱期间,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到天门坝清淤两千多米……“只有对村民用真情,他们才会对我们有真心,心中有情才能干成事、干好事。”到天门村的八十多天,齐美忠这位昔日的“铁汉”认识到,基层这个新战场,除却需要部队培养出来的刚毅、勇敢、自律等优秀品质,真情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必杀技”。
晚霞余辉:站好最后一班岗
56岁的王报喜已经在天门村工作31年了,距离他退休还有四年时间。作为土生土长的天门人,他比村两委其他干部更清楚天门村的发展情况,和美乡村的建设对他也有着更加非凡的意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位老班长正试着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既是村里的老年人又是村部的老干部,王报喜的双重身份让年轻的村干部与村里人十分信任他,遇到了难题都会想着来找他。
“王主任啊,搞这个绿化和沟渠,为什么我家没有啊?” “王主任,有村民说埋电线杆的位置影响了他们家出行,我们一块去看下吧”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会响起在王报喜的办公室中,一声声的“王主任”不仅是称呼,更是他们的“定心陀”。
王报喜(左一)在与村民协商道路建设方案
为让村民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天门村最近在进行高压线路改造,需要安装七十多根电线杆。施工队选择的合适位置有时并不是村民眼中的好位置,这时就需要村干部及时介入协调,而王报喜则往往是那个最合适的人。“相比较年轻的村干部,村民们在一些事情的协调上,会对王主任更信任一些,一个是他的工作经验,一个是他的退役老兵的身份。”村党总支副书记梅文静说道。
自到村任职,王报喜经历了五任村书记的换届。在2021年换届时,王报喜便主动放弃担任党总支副书记职务,他说,“老同志要主动给年轻同志让一让位置,给他们锻炼成长的机会”。但让位置不代表不作为,和年轻人一起工作时,王报喜会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告诉他们。比如,调解矛盾时如何找到化解的关键点、如何动员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去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要想取得满意的结果却并不容易。村后备干部郝明就经常跟着他一块下队,“王主任对村里情况了解得更清楚,而且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更成熟有效,在他后面能学到很多。”
“有一份光发一分热。我现在还能干,当然要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后退休的时候,我能问心无愧。”八月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村民们依然时常看到王报喜在道路建设现场与施工队、村民协商。他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和老党员,服务好人民是他的责任与义务,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村民们做更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