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我想找我的战友……”3月26日上午九时,在绩溪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接待大厅,93岁的汪飞虎老人颤巍巍递出一张泛黄的名单,“汪振和”“钱安稳”“周帮和”“葛有仁”“吴家志”等姓名依稀可辨。
工作人员接过名单时,发现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指尖仍在微微发颤。这位从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辗转七省、跋涉三千多公里来到绩溪的抗美援朝老兵,此刻眼中跳动着急切,他迫切想找到他多年未见的老战友。
经工作人员联系,3月28日上午,扬溪镇的老宅天井洒满春阳。汪飞虎推开葛有仁家的木门时,两位老人同时向前。四只布满沟壑的手在空中颤抖着触碰,继而紧紧交握成解不开的结。此刻两位世纪老人相拥而泣,泪珠滚落在彼此衣服上,洇开深色的痕迹宛若当年血与火浸染的青春。
“老战友啊,我终于找到你了!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我吗?”
“记得、记得,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在有生之年还能见到你真的太高兴了!”
时光倒流至1950年的鸭绿江畔,18岁的汪飞虎与葛有仁同属某部。在零下四十度的长津湖畔,两个小伙曾共用一床棉被抵御严寒;在上甘岭的坑道里,他们分食过最后干粮。汪飞虎于1959年退役,结束漫长的军旅生涯,但身上的伤疤却成为他无法磨灭的“勋章”,退役后汪飞虎扎根北疆建设,因通讯不便,使得他们渐渐失去联系。
“这些年我总梦见战壕里的枪声。”汪飞虎抚摸着胸前的军功章,那些弹片呼啸的夜晚、战友们年轻的面庞,在他记忆里始终鲜活得如同昨日。当子女提出要带他南下寻人时,耄耋之年的老人竟激动得连夜收拾行囊。从苍茫林海到江南烟雨,三千里路云和月,每一处转折都牵动着半个世纪的期待。
两位老兵并坐在藤椅里,布满老年斑的手始终不曾松开。他们时而指着对方大笑:“你这皖南口音倒没变!”,时而沉默着摩挲泛黄的合影——照片里二十出头的青年们持枪而立,背后的战旗猎猎飞扬。
“谢谢!你们的努力,帮老人圆了多年的梦。”汪飞虎和葛有仁的子女们都红着眼眶说,两位老兵及家属对绩溪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达了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