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绩溪县长安镇,薄雾在山峦间流淌。57岁的陈承兵身着迷彩服,踩着沾满晨露的胶鞋,穿行在连片的生态农场间。他俯身抓起一把黑土,仔细查看土壤情况,动作里依稀可见军人的利落与严谨。从保家卫国的战士到“舌尖安全”守护者,这位退伍老兵用三十年光阴,在皖南深山中书写了一段“退伍不褪色”的传奇,将军魂注入乡村振兴的脉搏,铸就了如今生机勃勃的徽菜生态产业园。
军旅淬铁骨:侦察兵的转型之路
1985年,18岁的陈承兵穿上军装,成为原南京军区某部通信保障兵。抗洪抢险战场上,他连续72小时扛沙袋堵管涌,磨破的双肩渗着血水仍冲锋在前,最终荣立个人三等功。十五载军旅生涯,不仅锻造出他“敢啃硬骨头”的刚毅,更让他悟出带兵真谛:带队伍就像种庄稼,既要讲纪律,更要用心经营。1999年退伍时,这个曾在多次演习中几天几夜不眠不休追踪“敌踪”的钢铁战士,带着满身荣誉回到家乡。
命运的转折在2005年突然降临。当企业改制的浪潮席卷而来,时任安全科长的陈承兵被迫下岗。这个曾在战场上眉头都不皱的汉子,第一次体会到了迷茫。“当时爱人玩具厂的机器声成了我的起床号。”他回忆道,为了开拓市场,他只身闯荡上海滩,在摩天大楼间尝遍闭门羹。正是军人的韧劲让他坚持下来,最终不仅为玩具厂打开销路,还安置了100多名下岗职工。
深山拓荒记:从土鸡养殖到产业矩阵
2007年的春天,当玩具产业日渐式微,陈承兵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抉择——带着全部积蓄回到海拔800米的长安镇高山村。当时村里只剩老人守着荒山,年轻人全在外打工。站在杂草丛生的天路山,他敏锐嗅到商机:这里的环境正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天然宝地。
创业初期,“养殖合作社”的概念让村民将信将疑。陈承兵效仿部队思想动员的做法,挨家挨户讲解生态农业前景,把军功章摊在桌上担保:“要是亏了,这些勋章全抵给大家!”首批21户村民半信半疑加入后,他白天带着社员开垦荒山,晚上研读农科书籍,硬是在乱石坡上建起标准化鸡舍。当第一批“皖南土鸡”以普通肉鸡三倍价格被当地和上海客商订购完,整个山村沸腾了。
独创新模式:解码徽菜生态密码
在成功打开土鸡养殖市场后,陈承兵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将目光放得更远,开始深入思索新的运营模式,致力于将 “合作社”与“农户”紧密连接在一起,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反复试验与摸索,“合作社+基地+农庄+农户”的创新运营模式应运而生。依托天路山上精心规划打造的“林果种植区”“农耕体验区”“垂钓休闲区”及“旅游接待区”等特色基地,逐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徽菜品尝区、瓜果采摘区等特色文化区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行业。一时间,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他们不仅品尝到了地道的徽菜美食,体验了采摘瓜果的乐趣,还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这一过程中,当地农户的农产品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收入大幅提升。昔日那片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天路山,如今已华丽蝶变为“皖南有机食材库”。“天路山”品牌的土鸡蛋、笋干和粉丝等凭借优良品质,走进了沪上高端商超;清香四溢的菊花茶,也顺着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远销全国各个城市,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特色名片。
文化赋新能:舌尖上的乡村振兴
陈承兵深知“软实力”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于是他果断把徽州文化的活化传承作为二次创业的重要方向。2012年,首届西瓜采摘节盛大开幕,他别出心裁地设计了“瓜田迷宫”,让游客们在充满趣味的探索中,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魅力。游客们在迷宫中穿梭,欢声笑语回荡在瓜田上空,不仅收获了快乐,也对农业有了全新的认知。2015年,天路山首届菊花观赏采摘节成功举办,更是吸引了八方来客。漫山遍野的菊花竞相绽放,如一片金色的海洋,美不胜收。沪苏浙的客商们纷至沓来,被这里的美景和优质农产品所吸引,纷纷与合作社订立了定向购销合同。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当年在部队,团长说守住阵地就是守住民心。现在我觉得,守住绿水青山就是守住乡亲们的金饭碗。”站在新建的天路上民宿前,陈承兵目光坚定,望着漫山遍野即将成熟的天然桃子及各种瓜果,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这个曾用青春热血守卫国土的老兵,如今正带领着新一代“生态卫士”,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续写着属于他们的荣耀篇章,让军魂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