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手工艺的世界里,宣笔制作技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泾县这片非遗的土地中,有一位退役军人,正以他独特的方式续写着宣笔的传承,他就是优秀退役军人程路。
程路今年38岁,出生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一个宣笔世家,在查济,人们都叫他程师傅,开了一家宣笔作坊——宣宝堂。其父程来宝制笔40余年,曾在2015年北京毛笔技艺交流大会中荣获宣笔传承奖。幼时的程路常在作坊里看父亲"千万毛中拣一毫",却因少年心性坐不住。“那时觉得当兵更热血,2004年高中毕业后就报名参军了。”程路回忆道。在空军某部服役期间,他长期担任卫生员,期间获评"优秀士兵",五年军旅生涯锻造了远超常人的专注力与标准意识。
2009年退役后,程路在村委会工作,作为退役军人、支委委员担任民兵连长,并积极参与基干民兵组织和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等工作。因父亲常年制作宣笔,患有慢性病,年龄越来越大,已无力继续从事宣笔制作,且父亲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将宣笔制作的手艺传承下去。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2019年程路辞去村委会的稳定工作,回到父亲的老作坊,接过这门千年技艺,一心一守为之坚守。
宣笔制作程序非常复杂,需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等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 ,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技艺。程路从最基础的工序学起,虚心向父亲请教,不断摸索实践。选料时,他仔细甄别各种毛料,熟知山羊毛、山兔毛、黄狼尾毛等不同毛质的特点,只为挑选出最适合的材料;水盆工序中,在水中反复梳洗整理毛束,将其制成刀片状的刀头毛,再进行精细配置,过程复杂且关键,他却做得一丝不苟。经过5年的学习摸索,终于小有所成,2024年7月,程路获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让宣笔技艺更好地得到推广,他不仅自己潜心钻研,还开设了宣笔制作体验工艺。每年寒暑期都有大批的中小学生过来学习体验。体验过程中学生们被他对宣笔的热爱和执着所感染。在他的教导下,学生们初步了解到宣笔制作的复杂工序,大部分学生们都对这门非遗技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他深知,只有培养更多的年轻力量,这门古老的技艺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使宣笔制作能够在传承的同时,程路也不忘创新。他结合现代书画爱好者的需求,对宣笔的款式和功能进行改良。开发出更适合现代书写习惯的书画专用笔,还设计了具有收藏价值的高档礼品套笔,让宣笔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成为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他的创新之举,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也让宣笔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也吸引着来查济游玩的外国友人。
如今,程路一直秉持着向人们展示宣笔的制作过程,也讲述着宣笔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军营到宣笔工坊,他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但不变的是他对事业的坚守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的精神,也为宣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