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县市信息

郎溪退役军人李陈:以花为媒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5-04-23 16:50
[字体:  ]

天未破晓,郎溪县涛城镇的“美迪花世界”已是一派火热景象。采购车辆穿梭于园区,工人们或装车、或打包、或精心养护着各色花卉……,整个园区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4500亩缤纷花海彩虹铺展,年产值超亿元的花卉产业带动34个村庄蝶变,500余户农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这背后,是退役军人李陈扎根乡土的坚守。从都市企业家到乡村振兴“领头雁”,他将军人血性化为发展智慧,他用心经营着这片“花海”,带领父老乡亲闯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


永葆军人本色 衔使命再踏征程

2002年退役后,22岁的李陈脱下军装,在合肥创办园林公司,经数年艰苦创业、悉心打拼,公司事业蒸蒸日上,信誉不断提高,在业内受到广泛好评。每次回家,看到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父老乡亲,李陈暗暗下了个决心,把自己的事业迁回家乡发展,以适合本地生长的花卉产业,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部队教我敢打硬仗,家乡振兴就是我的新战场!”2018年,他顶着压力将企业迁回郎溪,投资2亿元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面对质疑,他立下军令状:“三年内要让乡亲们种花比打工赚得多!”


该项目初期主要以花卉生产为主,累计建设温室大棚5000平方米,不仅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还与建平镇、涛城镇20余户困难户签订种植协议,以提供技术、产品包销的方式,为父老乡亲带来收入的增加。

“有钻劲”可以说是每一位退役军人的特质,李陈也不例外。他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市场。经过技术培训,帮助部分贫困户逐渐掌握了种植要点,产品质量上得到了保障;在常州、合肥等市设立直营门店,线上在天猫、拼多多等多个平台开设店铺。随着产品销售量的不断增加,产品的生产速度已赶不上销售的速度,为开发新的产品,经过与技术人员多次研究、反复试验终于解决了产量问题,不仅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2020年5月,李陈组织了郎溪县第一届花卉园艺展,吸引游客3.5万次,累计销售盆栽花卉10万余盆,通过花卉产业,带动当地旅游,促进增收。“美迪花世界”瞬间成为家乡人及周边地区的网红打卡地。李陈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打造特色花卉基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县城经济发展打好“绿色无公害”这张牌,以自身经验在外游子铺就“回乡之路”助力家乡经济发展。


如今,园区引进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育200余种特色花卉,成为长三角花卉供应链重要基地,兑现了“一朵花富一方人”的承诺。


发扬优良作风 双手绘沃野金山

技术赋能强根基。“过去种粮看天,现在种花靠技术!”涛城镇熊介林在基地学会栀子花种植技术,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增至6万元。李陈组建20人技术团队,累计开展培训80余场,将220名农民培养成“土专家”,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间。

联农带农闯市场。创新“五联模式”,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2022年起公司探索发展庭院经济,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进行生产,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支持以及产后统一销售的模式进行合作。“房前屋后都能变成‘聚宝盆’!”

三产融合添活力。春日郁金香花海、夏季绣球艺术节、秋季菊花展、年宵花市……李陈打造“四季有景”农旅IP,4届花卉展吸引游客36.5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增收超2000万元。花卉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经济”和“朝阳产业”。

党建铸魂聚合力。“党员就要冲在乡村振兴一线!”这是李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的带领下,企业成立党支部,创新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模式,将组织生活开到育苗大棚、加工车间,让党旗始终飘扬在农业生产最前沿。同时,通过设立“党员示范田”,组织农民党员带头学技术、拓销路,真正实现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诠释本色担当 携乡亲同赴康庄

军人出身的李陈,刚毅、敢闯、自信、担当,虽然已退役多年,但依然不忘党的栽培,不忘回报社会。2020年重阳节李陈涛城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面对新冠疫情,虽然李陈同志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在一线奋战,但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慷慨解囊、捐赠物资,以善行担起守望相助的社会责任。

走进涛城中心小学,崭新的空调送来清凉,孩子们在捐赠仪式上为李陈系上红领巾:“谢谢李叔叔,我们现在上课再也不怕热了!”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不忘初心、惠泽乡邻,积极开展各项公益事业,惠及孤寡老人、困难学子超千人。“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马拉松,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赛。”2020年李陈牵头成立郎溪县花木产业协会,团结带领广大会员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信息、销售为纽带,逐步建立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在保护和合理利用花木资源,繁荣壮大郎溪县花木事业的同时积极开拓省内外市场,带领更多的人通过花卉生产,苗木种植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从退役军人到乡村振兴领军者,李陈用20余年诠释了“让土地生金、让乡亲幸福”的初心。他的故事证明:乡土人才既是产业振兴的引擎,更是乡村文明的火种。这种“人才沉下去、乡村活起来”的实践,正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