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县市信息

跨越时空的“重逢”:烈士女儿85年后“见”到父亲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5-04-29 15:50
[字体:  ]

“多年心愿,今日终于‘见’到父亲!”4月23日,在宁国市仙霞镇孔夫村,85岁的虞锦美老人激动地接过父亲虞朝宗烈士的画像,这一场景令在场人员动容。

 

一笔一画,重现英雄容颜

1941年,皖南硝烟中,两位年轻的身影——虞朝宗与叶祖绳,以生命点燃“仙霞兵变”的火种。他们牺牲时年仅24岁,甚至未曾留下一张照片。

为进一步弘扬英烈精神,助力烈士亲属圆梦。近日,宁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携手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宁国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开展的"为烈士画像"公益活动,通过艺术创作还原烈士容貌,让英雄形象跨越时空与亲人“重逢”。

 

帮虞锦美实现“重逢”的,是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00后”学生马宝军,“开学初的时候,因为学长们的一些推荐,还有学校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红军的故事,这些故事令我很感触。然后我就想为烈士做些什么,接下来我也会继续坚持这一份志愿活动,去帮更多家属完成心愿。”马宝军说道。

当问起这幅画像不像父亲时,虞锦美老人回忆道,“我爸爸牺牲时,我还抱在手上,还很小,我一点印象都没有,所以我很难去评价。但是我小的时候,老是听我妈妈和村里的老人讲我长得跟我爸爸一个样,不管像不像,你们这片心意我非常感激。”

 

以艺术之名,让红色精神永续传承

这并不是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第一次为烈士画像。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该院师生成立了“红色青春守护人”工作室,接力开展“为烈士画像”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陆续加入400余名志愿者,他们用手中画笔还原烈士容颜,让他们与亲人“重逢”。

 

“为烈士画像”不仅是铭记英雄历史的重要举措,更是弘扬英烈精神的时代实践。宁国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始终将烈士褒扬纪念作为核心工作,持续深化与安徽师范大学“红色青春守护人”团队的合作,积极联动宁国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社会力量,统筹用好本地红色资源,通过艺术创作、数字技术等创新形式讲好英烈故事,引导广大青年在缅怀先烈中厚植家国情怀,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