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政务要闻

寻淮洲烈士墓碑的故事

阅读次数: 作者: 信息来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1-05-08 17:14
[字体:  ]

         1938年5月,陈毅同志遵照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关于新四军开展游击战、挺进苏南敌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江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指示,率领新四军一支队由皖南岩寺出发向苏南挺进。5月15日,在途经皖南泾县茂林时,特意停留1天,为一位牺牲在当地的红军军团长整修墓地,并亲撰碑文修立墓碑。这位红军军团长就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寻淮洲。

         寻淮洲1912年出生于湖南浏阳。19279月,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参加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反“会剿”作战。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30年18岁时就担任1军团第15军45师师长20岁时成为21军军长1933年21岁时任7军团军团长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1934年7月,寻淮洲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指挥部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1934年12月14日,在谭家桥战斗中,寻淮洲不幸腹部中弹负重伤,辗转至泾县茂林因伤重无医,英勇牺牲,年仅22岁。

        皖南泾县的茂林镇地处旌德、太平、泾县交界处,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市面繁荣,坊间历来“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镇”之称。寻淮洲同志牺牲后,战友们怀着悲痛心情把他的遗体埋葬在泾县茂林镇区西边的蚂蚁山上。白色恐怖时期,为避免遭受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民团劣绅的破坏,仅设坟茔,没有立碑。

         陈毅同志安排好部队宿营后,不顾行军劳顿,带着警卫员到茂林镇周边村落仔细寻访当地老人,并询问寻淮洲同志的坟墓位置。在当地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陈毅同志几经周折,终于在蚂蚁山找到了寻淮同志的荒冢。知晓事情经历的地下党组织领导告诉陈毅同志:“寻淮洲同志下葬后不久,国民党部队又气势汹汹追到茂林到处搜索,把老百姓赶到关帝庙逼问寻淮洲的下落。当他们知道寻淮洲同志确已牺牲时,又逼问坟墓的所在,不说的都遭到毒打。他们找到寻淮洲同志墓地后,扒开坟墓,砸烂棺材,惨无人道地拖出尸体,割去了寻淮洲同志的头颅……

         听到这里,陈毅同志义愤填膺、悲痛不已。作为一名在中央苏区与之结下深情厚谊的革命战友,他久久肃立寻淮洲烈士墓前,脑海中浮现出淮洲同志烽火岁月里英勇顽强、机智果敢、屡立战功的一幕幕场景。为了缅怀英烈,陈毅和政治部主任刘炎同志商议,一定要在部队离开茂林前为寻淮洲同志立个碑。当天晚上,陈毅不顾一天劳累,亲自在烛光下为寻淮洲烈士撰写了碑文--《寻淮同志略历》碑文由刘炎同志誊写后,专程找到当地一位最有名的石匠杨同发,请他精心挑选了一块光洁平整的碑石,连夜将碑文刻上,立碑重建了寻淮洲烈士

         第二天早晨,新四军一支队约2000人,集合于经过修整的寻淮洲烈士墓前。陈毅同志向全体指战员介绍寻淮洲的生平事迹,号召大家继承烈士遗志,以东进胜利的实际行动,敢于深入敌后,狠狠打击日本侵略军,直到把敌人驱逐出中国。讲话以后全支队指挥员脱帽向烈士三鞠躬,司号吹响军号,警卫排鸣枪三发,告慰先烈忠魂。随后,一支队指战员开赴前线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

         寻淮洲烈士墓碑为青石质,高75厘米,宽60厘米,当中直书“寻淮洲同志之墓”七个大字,用双线勾勒刻成,铭文用楷书分列两旁,全文如下。

寻淮州同志略历

         寻淮州同志湖南浏阳人农家子参加民十五年到民十七年中国大革命由农民自卫军追随毛泽东同志转入红军第四军任战斗员排连营长之职屡功晋升至红七军军团长民二十三年冬随方志敏同志率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谭家桥之役负伤至茂林镇伤重不救身死寻同志为红军青年将校以游击战斗著称毕生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牺牲到底在足为抗日战士之楷模民二十七年夏新四军出发东线杀敌道经茂林为修治墓道立碑以示不忘且为完成其遗志而奋斗抗日斗争已成全国人民之神圣事业国共两党由过去之对立变为亲密合作一致对外前线战局日益开展全部胜利可期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之基础已奠谨以此告慰寻同志新四军全体指战员更进一步以东线胜利驱逐日寇回答先烈庶几无愧

                           

                            陈毅 谨志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十五日

               新四军第一支队全体指战员

          新中国成立后,寻淮洲烈士的遗骸于1952年由当地政府移入魁山烈士合墓。陈毅同志撰文的那块墓碑现收藏在茂林镇人民政府上世纪9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革命文物专家组鉴定,评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