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历史不会忘记——记宣城市抗美援朝老战士

历史不会忘记——记宣城市抗美援朝老战士之一个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抗美援朝老兵韩太元

阅读次数: 作者:苏子农 吴成耀 信息来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3-08-03 09:55
[字体:  ]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 题记

凤凰山下,大华村里,至今依然有一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年已93岁的老人在活跃着,他就是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共产党员韩太元同志。

1930年,韩老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农家庭,六岁时发蒙读私塾直到十八岁,后又读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新学,直到家境败落。

1952年,他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军,在沈阳炮兵学院接受炮击训练3个月后,受命前往在朝的21军63师343团榴炮营,由于有文化,一去就担任了2班班长。

当时炮兵的任务就是掩护步兵进攻,一天,韩太元接到一个任务,是要把东线301山头拿下来。敌人的火力太猛,后方又有大炮轮番轰击掩护。韩太元带领战友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里浑身汗透地挖了四个火炮阵地,而且分别地作了炮击数据预案。进攻开始后,他们找准时机,瞄准301山头,连发4发炮弹,齐齐命中敌方战壕。来不及欢呼,他就立即命令2班战士赶紧全部撤离到第二阵地。果然,不到15秒

钟,敌人的炮弹就落到刚才打炮的地方,而韩太元2班的14人,却没有一人伤亡。步兵部队也只用40分钟以极小的牺牲攻占了高地。

这天傍晚韩太元正在后方擦炮,有人来找。原来是政委命令2班负责打掉前方敌人的碉堡。接到任务,韩太元立即行动起来,当他得知4班班长没有炸掉敌人的碉堡,还不幸被敌人“跟踪”到的炮弹把胳臂炸掉时,韩太元饭也不吃,就查看地形,研究方案。他发现4班的炮弹不是没有命中敌人碉堡,而是敌人的碉堡太牢固了,是高强度钢筋混凝土铸成的,一般炮弹根本打不破。韩太元决定给敌人来一个穿甲弹(用来炸坦克的),他亲自瞄准,由副班长拉火,随着一声炮响,敌人的碉堡就飞上了天。

就是这一炮,打出了一个“韩大炮”的称号。他也多次被安排到友邻部队作报告,演讲打炮的经验和作战的技巧。

1953年7月停战,韩太元这些精兵强将还继续驻守在朝鲜,1956年受命前往北京开庆功大会,受到毛主席和贺龙元帅的亲切接见并集体合影。

我们去看望他时,老人很高兴,拿出了当年和毛主席在一起合影的照片。因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表现出色,他受到贺龙元帅的颁奖。一张张荣誉证书历久弥新,一块块勋章熠熠生辉。每一份荣誉的获得,都是与韩老的聪明机智和奋勇杀敌是分不开的。从老人的述说中,我们仿佛穿过那段历史的硝烟,枪林弹雨,深受感染,老人说到动情处,眼睛湿润了。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的自觉和传统的继承。他在朝鲜一待就是五年,他的身上封存了抗美援朝战火的印记,却封不住他一颗赤子之心。

因为家庭的原因,韩老没能到部队安排的新疆工作。1957年从朝鲜回祖籍江苏兴化,又辗转到了今天的安徽郎溪县十字镇大华村的这个大山脚下。作为一个对国家的有功之臣,他总觉得自己的贡献微不足道,因此,从未以功臣自居过,从未炫耀过自己,更没有以此向组织,向国家提出过任何要求。韩老常说,我的那么多战友为保家卫国,都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了,我作为幸存者,已是非常幸运了,比比他们,我有什么理由去向国家伸手呢?他认为,国家目前很穷,每个人都应该在自食其力的前提下再争取为国家多作些贡献,而不是给国家增加负担。我们也有两只手,只要勤劳,不等不靠也有饭吃。

就这样,老人默默地生活在大山深处,一待就是60年。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他子女多,就春天贩小猪,秋天卖柴禾,而十冬腊月,就给人弹棉絮被。韩老弹棉花可是在远近几十里都出了大名的,他做事踏实,不偷懒,不耍滑,一分钱,一分货,因而经常受到邀请而上门连夜加工,他弹出的棉被那叫一个松软,那叫一个暖和,每年收工都在腊月二十八、九,而一过正月初三就又出工了。至今,提起韩老弹的棉被,个个都赞许不已,许多家庭老少三代都盖过他弹的棉被。

韩老因识文断字,兴田种地总是引领着新潮。在别人清一色地栽种莲塘早季早先稻时,他就种杂交稻了,比这里普及时整整早了六年;他带头种植中药材太子参,一种就是十多年,最多的两年卖了三万多元,还帮助附近村民种植,带领一方村民富了起来;他一年养四头猪,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年......

就这样,韩老夫妻俩总是一年四季两头不见太阳地从鸡叫忙到鬼叫,不仅仅为村民树立了一个勤劳肯干的良好榜样,而且家庭的生活状况也高出别人许多,那时,每个小孩春节都有一套新衣服,这是令不少家庭十分羡慕的。在这期间,他还试养过毛蟹和珍珠蚌,还砖砌瓦盖地建起了带走廊的六间大平房,粗大的金钱松至今还挺立婆娑在瓦房四周呢!

现在的韩老,虽到耄耋之年,却依然没有停歇下来,他总是在田地山头转转,一把锄头既作工具又作拐杖,一爿小菜园被打理得四季常青......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韩老深知,家庭是精神成长的土壤,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在教育子女方面,他秉持着一种对社会无害,对自己有用的理念从每件小事上都对他们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直面艰难困苦的品质,要让孩子过过苦日子,干点苦活 。 

韩老在老家有两个女儿,到大山脚后又生了三个小孩,其中老三是个儿子,叫金根,可见喜爱之深。可韩老没有溺爱,而是对他更严格的要求,他从自己的生活阅历中深深懂得,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作为一个男人,在安家立命和事业发展中要有更多的坚忍不拔,要有更多的吃苦耐劳,因而给了韩金根更多的锤炼。

捡狗屎,对于一个小孩,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于积肥,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懂得一粥一饭,恒念物力惟艰的意识,从八岁开始,韩金根一直捡到十五岁,八个寒冬腊月啊,天蒙蒙亮他就要起床,因为还有同龄的孩子也在争先起早。那时节,霜华大地,北风凛洌,一顶狗钻笼的帽子就是一个冬天抵御天寒地冻的利器。1976年,民工上天子湖水库挑埂,这可是积肥的好机会啊,韩金根每天随着大人上埂,晚上又挑着一担人粪回家,十来岁啊,来往二十几里路,那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瘦土出韧竹,由于韩老对儿子的磨炼,加上韩金根自己的努力,他先后开过店,把自己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出任过村委会和镇社区的主要领导,现在三个子女都是大学生,其中两个还是共产党员。这些,我们从中都是可以看出韩老当初的良苦用心。

现在,在韩老这个家族里,虽然都在农村,可已有了五名共产党员,九名大学生,在他们的成长中,每一个人都有韩老家国情怀的影子。

在子女婚姻上,韩老毫无门第意识,他总觉得,选择媳妇或女婿,重要的是人品,而不是家庭的出身和富裕程度。陈思广是本村一青年,忠厚纯朴,勤劳向上,可因家庭是富农成份,就一直找不到对象。后有人向韩老提亲,因是村邻,韩老对陈思广十分了解,也很赞许,就一口同意了这门亲事。现在陈思广两口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并培养出两个大学生。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我们从韩太元同志的身上,深深地感悟到这一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