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5

网站首页 > 历史不会忘记——记宣城市抗美援朝老战士

历史不会忘记——记宣城市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孤胆英雄朱国荣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3-08-04 10:36
[字体:  ]

老兵档案:


姓名:朱国荣(原名朱贵荣)

出生193212

居地宁国市云梯畲族乡白鹿村2

经历

19512应征入伍。6,入朝,被编入6720059939连,在战斗中受伤,治愈半年后重返战场。

19537月,参加金城反击战,荣立三等功和朝鲜军功章次年9月回国。

19563,从6007部队复员,回家务农。

1958年至1961年,在宁国八一车辆厂上班。

1961年,回乡务农,其间担任白鹿大队第二生产队队长、大队书记。

202010月,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四月的一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终于在中天阳光城见到了志愿军孤胆英雄朱国荣老人,送上市新研会的慰问,并就朱老参军参战、复员生活情况以及查阅资料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问询。由于年届90岁,朱老耳朵听不清,沟通起来很困难,我们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其小女和儿媳进行,后来又通过电话采访了在千岛湖居住的二女儿朱凤英,知道了有关朱老的更多故事细节。

参军为报国

要说采访,朱老是第一个进入我视野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在宁国党史二卷中有这样几句简约而不简单的描述:宁国狮桥籍孤胆英雄朱国荣在战斗中一人掩护部队撤退,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立下战功。我在为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而作的《抗美援朝的宁国人》一文中第一个介绍的也是他。可惜英雄暮年,如今人在眼前却不能娓娓道来,甚至连自己部队的番号都不记得了(1973年换证,旧复员军人证明书上交已找不着),着实令人唏嘘。朱老小女儿朱定芳告诉我,她老家浙江桐庐分水,爷爷那一辈中落,为生活所迫移民毛坦大野洼,后迁入云梯白鹿村。我问其父立功喜报中的名字怎么写成朱贵荣?她说当地人讲话常常把念成,原来如此。


笔者从市档案馆查阅《复员军人积极分子代表会登记表》后得知,朱国荣生于1932128-10岁在私塾读书,11岁以后在家放牛、务农,19岁参军入伍。最近听说我们来采访,朱定芳的叔叔便送来当年的《革命军人家属通知书》,上面写道:朱国荣“19512月参加本军工作部别5993营第9,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200师政治部颁发,凭此可以作为革命军人家属予以优待。这份资料十分珍贵,是目前已知宁国境内留存的唯一一份抗美援朝67《革命军人家属通知书》,也为我写作提供了朱老入伍时间(档案错写成19503月或11月)、部队番号等关键信息。

借此顺便交代一下朱老同一个部队的宁国籍战士的有关情况。通过近期的走访和查阅1997版《宁国县志》烈士英名录获悉,编入67200599团的宁国籍战士牺牲或失踪的人数多达57人,其中与朱国荣同连队的宁国籍志愿军有21人,约占入朝宁国籍烈士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9连所做牺牲之大。他们绝大多数都牺牲或失踪在19519月和19537月,这足以说明敌秋季攻势的凶猛和金城反击战的惨烈程度!目前39连的宁国志愿军老战士仍健在的除了朱老,还有石口的王自生。

195010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第三次战役后,朝鲜战场急需补充兵源,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响彻全国,朱国荣积极报名参军,同行的大概有一个连一百多人,于19512月从河沥溪乘船到芜湖湾沚,后来坐闷罐车到秦皇岛一个叫穆家寨的村子,他被编入6720059939连当通信员。这个200师可厉害了,是一支专打硬仗恶仗的王牌师,抗日期间曾毙伤日伪敌军近万人,参加过保卫张家口、平津等战役。朱国荣在秦皇岛学习训练了三个月,主要学习枪械操作、投掷炸药包以及防护、急救等军事卫生知识,也学习对付美国兵的战略战术,还有纪律要求,如不准随意进入朝鲜老百姓的家,等等。621日,他随部队从安东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七战建奇功

朱老在朝鲜前后参加过大小战斗7次,最初当通信兵、警卫员,后来因为一线伤亡太大,他被补充到连队直接参战。据二女儿朱凤英回忆,小时候她父亲告诉她,自己在朝鲜的经历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好几次命悬一线。其父入朝的时候,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1951.6.11-1953.7.27),中朝人民军队的总体战略是持久作战、积极防御,与敌人边打边谈,以打促谈。这一时期战争特点是大战斗少,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据67军军史记载,朱国荣所在的200师参加的主要战斗有1951年秋季防御战、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其间,有一次她父亲正在战壕里呆着,美国飞机突然俯冲下来,一个一吨重的炸弹就掉到他身边,但是没爆炸。他说自己命大,托老祖宗保佑。还有一次美国飞机来了,其父跑到防空洞里,而炮弹掉到防空洞口,也没爆炸,有惊无险他又逃过一劫。

最难忘的是,1951年秋季金城南防御战。他们部队9月初接到命令,接替第2780师担负东起602.2高地,西至下甘岭一线的防御任务。912日,敌在第200师刚刚接防之后,便对我军防御正面发动了两次试探性进攻。从此,第200师便与美、韩军队展开了长达37天的艰难拉锯战。当时已经入秋,朝鲜野外极度寒冷,雪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三四天没吃上饭是常有的事,偶尔送上一些米饭,为了抢时间只好用头盔装着吃。有时候朝鲜老乡给部队送粮食,送武器弹药,更多时候都是志愿军自己晚上去背。

921日,美、韩以6个营的兵力,在45辆坦克、40架飞机的配合下,采用坦克劈入战向第200师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装备精良的敌军有着坦克、飞机和大炮的优势火力,物资匮乏的志愿军战士则有着钢铁意志,5999连的具体任务是坚守491.8高地,当时战斗异常激烈,身边的战友一批批倒下血染山岩,还有拉响手雷跳下去与敌同归于尽的,而重伤的战友因为无法及时救治,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慢慢痛死......但是,战友们以英雄阵地英雄守,英雄阵地出英雄的豪迈气概,视死如归、顽强机智地与敌连续激战28小时,打退敌16次冲击,歼敌400余人。

那段日子最难熬,几乎天天打,一天打几次没个准,不打仗就躲在坑道里。491.8高地山头上有一块巨石,有几个房子这么大,飞机炸不了,志愿军在上方,敌人在下方,其实双方离的很近,吃饭的时候志愿军敲钢盔起哄,对方也敲好像是回应。志愿军尝试过扔手榴弹炸敌人,但是扔过去的手榴弹骨碌碌沿着山坡滚了下去,根本炸不到人。战士们就想了一个法子,就是用挷腿接起来捆手榴弹,拉弦后再把手榴弹甩过去,估计刚好到达美国佬的藏身处,然后炸死他们。就这样打了将近40天的阵地才守住。

二女儿朱凤英记忆犹新,她父亲以前总感叹战争惨烈,死的人太多了,真难啊!还说在驻守金城南期间,她父亲受过重伤,是美国人的飞机扔炸弹炸的。当时耳朵被震聋,很长时间听不见声音,牙齿、大腿和背部都受了伤,在后方医院浑身痛得起不了床。被弹片打飞的两颗牙,医院给镶了金牙,但是她父亲嫌难看,回国后把金牙换上了白牙。我问在档案中怎么没看见朱老受伤的记录,朱姐说她父亲复员时没填写,伤早好了,回国后没去医院鉴定,也没到民政局备案。当时补助很少,只有三块钱,她父亲心想:买一百斤玉米要300块钱,三块钱有什么用,所以就没去领,何况相对于牺牲的战友自己活着已经大赚了。她还讲到在治疗的半年多时间里,护理她父亲的是一个朝鲜女孩,日久生情,在离开医院的时候,那女孩表达了对她父亲的好感,但是部队有规定,不能与朝鲜女孩子恋爱结婚......

朱国荣治伤期间,正好12军接替67军守卫阵地,67军于195111月初后撤回国休整。次年5月,67军重返朝鲜战场,几乎在同时朱国荣也回到部队,继续守卫金城地区。战争和谈判交织在一起断断续续地进行着,这样一直到19535月中旬。为促进全面停战早日实现,中、朝决定发起夏季反击战。71321:00,志愿军第67199师、200师及配属该军第135师在千门炮火支援下,向守备金城东南之轿岩山及官岱里阵地之南朝鲜军第6师及第8、第11师发起进攻,敌防线迅速被突破,后来敌组织反扑,战斗进入白热化,双方反复争夺金城以南602.2高地。战至727日,志愿军击退敌多次进攻,共毙伤俘南朝鲜军5400余人。

在此役中,朱国荣已成长为一名作战经验丰富的志愿军战士。在十字架山0025高地阻击战中,他一人用机枪封锁敌人前进的道路,为掩护部队安全撤退立下了赫赫战功。朱老小女儿朱定芳还告诉笔者,这个时期他父亲在战场镇定自若,应付自如,他可以通过听子弹呼啸的声音来辨别敌人的远近,同时也养成了时刻保持高度警觉性的习惯,这是他能活下来的主要原因。这一天,金城川战场上出现少有的安静,连日的战斗让朱国荣和他的两个战友疲惫不堪,他们一坐下就睡着了,不一会儿,朱国荣听到了几声枪响,身旁的两个战友应声倒地牺牲了,而庆幸的是他父亲背靠一棵大树,捡回了一条命。

为表彰朱国荣在整个金城川反击战斗中,作战勇敢,创立功绩,志愿军司令部和政治部批准记三等功一次,同时颁发朝鲜军功章一枚和朝鲜文大红军功证书一份,上书: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有关决议,朱贵荣奋力保卫祖国,在同敌人的斗争中立功,于19531015日授予军功奖章。按规定三等功以上获得者还要登报表扬,并向家人寄送立功喜报。上面这份喜报文字部分至今清晰完好,它成了朱家的传家宝。


停战以后,朱国荣参加了朝鲜的战后重建工作。1954929日,67军、47军乘火车一同通过新义洲、满浦口岸凯旋归国。归国途中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热烈欢送,人们高举着毛主席和金日成将军的画像,挥动着红旗、鲜花和五彩缤纷的纸条,手捧各种珍贵礼品、锦旗和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向志愿军干部战士挥泪告别。还和战士们一起跳起朝鲜舞蹈,扭起中国秧歌,唱起了《金日成将军之歌》、《东方红》、《志愿军战歌》,场面热烈、祥和、喜庆。

故土不了情

19563月,朱国荣从6007部队复员,回家务农。他孙女朱蕊雯在一篇短文中写道:战争结束后,嫲嫲(指奶奶谢丛群)说本来爷爷是要去军校的,是爷爷的妈妈(曾祖母)写信让爷爷赶快回家,家里分田分地了,但缺少壮劳力。后来大跃进,爷爷去城里八一车辆厂工作,再后来经济调整他又回到村里,当生产队长、书记和村长,他不顾自己因为战争落下的虚弱身体,想方设法一心为改变乡村面貌和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而奔波操劳。

说到这里,笔者查档案从一份1965年填写的《复员、退军人先进个人登记表》中获悉,朱老曾患过肺结核,而1953年异烟肼的使用使这种病有了特效药。后来我查了有关资料,在志愿军中这并非个别现象,它的发病与战争中过度紧张疲劳和营养不良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坑道环境下内外温差大、通风差、粉尘多的状态中,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疾病更容易诱发。据统计,抗美援朝期间带来最大减员的病因是肺病(肺炎和肺结核),其数量一直远超伤员。造成志愿军病故排在前三位的是肺结核、斑疹伤寒、伤寒和副伤寒。其中肺结核在1952年一年就夺走了602位志愿军指战员的生命,超过了其他两种疾病的总和。相对平静的1952年,挖坑道和修战壕成为重要任务,加上志愿军习惯夜间作战(这引起美国人的害怕,说月亮是中国人的),更深露重,结果导致志愿军身体普遍出现过度疲劳,这给结核病的发作带来可乘之机。

朱国荣的孙女朱蕊雯还说,她爷爷耳朵听得见、眼睛没有得白内障的时候,喜欢看书、看电视,每天雷打不动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家时事政治。有时也上山下套(打猎)、河边钓鱼,钓鱼的时候一坐老半天,一动不动,她想那种应该是上过战场的士兵长期训练养成的。一朝从军,军魂入骨,她说她爷爷在军队养成的习惯一直保留着,比如物品摆放有条理,被子永远叠得整整齐齐,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穿戴讲究齐整,还要求儿孙们站是站、坐是坐......那种一丝不苟、正气凛然的感觉,使她儿时对爷爷亲近之外又多了一层敬重。

采访中朱国荣老伴始终陪伴在侧,她今年86岁,他俩是经亲戚介绍认识结婚的,育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二老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如今已度过钻石婚的门槛,看着他们手牵手坐在一起,画面极其温馨、感人。

在小女儿朱定芳的心里,父亲勇敢、勤劳、好学、善良、正直、廉洁,在村里当了几十年干部,带大家修红旗水库、造白鹿林场、种板栗山核桃,其恩泽一直绵延到现在。她说她父亲从不以势压人,处理问题和解决事情的能力相当强,而且公平公正,不会偏向谁。工作勤快兢兢业业,有什么事他总是起早起来一个队一个队地跑,16个生产队通知完也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人家喊他留下吃饭,他都婉言谢绝,因为以前大家都穷,吃了心里会过意不去。她父亲很爱学习,还说这些都是在当兵的时候养成的,那时候战友们都是把字写在背包上,便于后面的人边行军边学习。朱国荣为人善良,过去一些江北人习惯冬天出来挨家挨户讨生活,他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接济和帮助。朱定芳还提到,由于村里偏远看病不易,她父亲经常利用在军队学到的医学知识给村里人治病,而且从来不收钱......

人民英雄,无上光荣。英雄不言,岁月有声,抗美援朝老兵——朱国荣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了他在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在家勇挑重担、为民造福的精彩人生。他用自己的忠诚和奉献、青春与热血书写了平凡而伟大、普通又崇高的生命诗篇。

重温峥嵘历史,铭记英雄功绩。英雄是时代的标杆,英雄精神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致敬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老兵朱国荣,衷心祝愿老英雄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