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5

网站首页 > 历史不会忘记——记宣城市抗美援朝老战士

历史不会忘记——记宣城市抗美援朝老战士之永远是个兵林清顺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3-08-15 11:39
[字体:  ]

林清顺,男,汉族,广德市桃州镇苏觉社区庙西村人,1926年10月出生,1951年4月参军,67军598团地炮连战士在吉林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于1951年9月8日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国庆节从朝鲜回国,1956年复员回到广德,在村里先后担任多年的会计和民兵营长,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


兄弟三人争上战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曝发。9月25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很快,美军上将麦克阿琴瑟指挥的“联合国军”进占平壤、元山一线,并以最快速度向中朝边境推进,战火烧至鸭绿江边,危及中国东北安全。

中共中央权衡利弊,最终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祖国人民的重托,跨过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战场,开始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广德抗美援朝运动从1950年7月开始,至1953年,广德的抗美援朝运动风起云涌,席卷全县。广大热血青年踴跃报名,要求参军参战;广德民众全力声援,广泛地开展了爱国增产竞赛、捐献飞机大炮、拥军优属等活动,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爱国主义行动和国际主义精神谱写出一曲广德抗美援朝的动人乐章。广德县委号召广德青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踊跃参军。号召发出后,在这片具有革命光荣传统的热土上,旋即卷起了一场参军参战热潮。广大青年更是热血沸涌,义愤填膺,纷纷前来报名,强烈要求参军参战。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夫上前线,交织起一幅幅激动心弦的壮观画面。一份份参军申请如雪片飞来,一批批青年戴上大红花,在锣鼓喧天的欢送人群中,扛起枪远赴异国他乡,打击侵略者。在冰天雪地里与敌人展开生死较量,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的壮歌。

在广德市桃州镇苏觉社区庙西村,我们见到了现年97岁的林清顺。见到我们来访,他热情地起身招呼。除了背微微有些驼,老人家看不出一丝疲态。在老人家中的柜子里,最大的一个抽屉中,存放着他在抗美援朝中的点点滴滴。有他获得的纪念勋章、在朝鲜拍下的照片,还有他因为受伤致残的证明。

对于当年抗美援朝,林清顺仍记忆犹新,讲起来精彩生动,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当年的惨烈战斗现场。

1950年,24岁的林清顺和乡里的年轻劳动力们,都响应国家号召,踊跃报名。“当时为了确定谁去参加,我们兄弟三人争得面红耳赤,都不相让,争论了一晚上。”林清顺说,当时他们的父母都已不在,而他作为村里的民兵,参加过土改、镇压反革命等,斗争经验丰富。“兄弟们都拗不过我,最后由我去参军。”

1951年4月,林清顺正式入伍,成为中国志愿军67军200师598团二营地炮连战士,在吉林进行非常艰苦的临战训练。但是训练只能用高粱杆当抢,一截木头当手榴弹,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于1951年9月8日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征战沙场保家卫国

月,中国南方还是草木菁菁一片,北朝鲜已经步入寒冬,凛冽的朔风穿过山头丛林,发出呼呼啸叫声,卷着残枝败叶漫山飞舞,让经受硝烟战火肆虐的山区显得更加荒凉破败,一眼望去满目凄惨。

到朝鲜后进行长途行军,行军途中非常艰苦。遇到下雨行军时,晚上休息,只能穿着雨衣把背包放雨衣里面坐在石头上睡,但棉鞋还是淋湿了,第二天继续行军,早上起来只能找当地老乡搞点吃的,由于当地老乡少,又怕我们是坏人,大多数老乡不会给我们东西吃。几千人的行军队伍有五六里路长,晚上行军更加艰难,不能掉队,如果掉队了,匪特会来抢我们的棉衣和干粮,还把志愿军战士杀了,所以晚上行军我们都是跑,棉衣都湿透了,还会经常摔倒,有些还把自己的米袋子都摔断了,战士们每人背着3个米袋,里面装着炒米、炒面、大头菜,每个米袋7斤重,林清顺和战友们分别扛着炮架、炮筒和炮排,每样40斤,人均负重60多斤,昼伏夜行,每天行军80多里。在行军的过程中,天上经常有敌人的飞机来轰炸和扫射,经过近一个月的行军到达东乡里。

到达东乡里后就参加挖防空洞大坑道,全是人工用锤子和钢敲打出来,朝鲜的冬天非常寒冷,山石坚固,坑道作业异常艰难。“打坑道并不容易,在猪油灯的照明下,每3人一组,一人扶钢钎、一人抡大锤、一人掏炮眼。因不停地抡铁锤打钢钎,冬天我们穿着背心和裤衩还汗流浃背,特别是遇到打‘掉眼子’时最困难,炮眼在人上方,坑道内空间又狭小,使不上劲,打起来很吃力。无数像林清顺一样的战士用钢钎、铁锤加上炸药,以钢铁一般的意志,在朝鲜绵延的大山中挖出了长约1250公里的坑道,而堑壕、交通壕超过6000公里,形成了规模浩大的“地下长城”,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是1952年农历春节刚过,在金城川打防御战,班长说前进就前进、班长说开枪就开枪。敌人来了我们就打,敌人跑了我们也不追,敌人把我们的地夺去了,我们又把它夺回来,反复的拉锯战有一次,敌军来了,很多飞机和坦克对我们的阵地进行轰炸,坑道口被敌人的排炮炸塌,当我醒来的时候自己已经躺在医院里,后来才知道是战友们用担架把我从防空洞抬到医院的,有七个战友在防空洞牺牲了

林清顺伤愈归队后,参加1953的金城战役。1953年7月的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志愿军在阵地战阶段最成功的一次进攻战役,从而使得志愿军在胜利中结束战争。

为了保证金城战役的胜利,志愿军从6月下旬即开始进行了准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期的十字架山战役。而林清顺所在的67军就是攻克十字架山的主力军之一。

林清顺回忆道,当时我军用飞机大炮轰炸敌军阵地,主要是摧毁他们防御工事,为地面部队进攻扫清障碍。在前进中,敌人的炮弹打到他们的交通战壕附近,每一寸土地都被炮火炸的滚烫,每个人的脸都是烫的,有的人脸都炸伤了,但是大家都勇猛向前。他们的任务是攻占敌77号阵地,那是敌指挥部,敌人的2辆坦克向我阵地扑来,他和班长接连打出5发炮弹,击中一辆坦克,滚滚浓烟中另一辆坦克逃走了。最后攻占了敌军的阵地,但由于敌军火力太猛,很多战友都牺牲了。当时有一句口号:重伤下火线,轻伤不哭“当我们去收拾战场时看到的场面真是无比痛心,好多战友的衣服都被炸到树上挂着,尸体都炸飞了,找也找不到,保障队,抢救组,包扎组的战友也牺牲的很多最后连清理战友遗体的人也没有多少人了,只能先搬运衣服上有名字和有编号的。”回忆起现场的惨烈,林清顺几度哽咽,久久不能平静。

我还亲眼看见抓到两个美军俘虏。当时我们三连负责潜伏,他们四人一组,头一天晚上潜伏到敌人阵地附近挖个深坑,潜在里面,第二天晚上摸到敌人阵地抓了两个美军。

这场战斗结束后没多久,林清顺又和幸存的战友一起组编了新的队伍,再次投入到金城战役中。“虽然见到了战争的残酷,但是我们没有退缩,一直坚守到战争结束。”林清顺说。


回到家乡参加建设

1955年国庆节他从朝鲜回国,先在山东即墨休整,1956年复员回到广德,在村里先后担任多年的会计和民兵营长,继续发挥光和热。1959年被广德县人民委员会授予优秀复员退伍军人、1997年被双河乡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

伤痕是荣誉的勋章。林清顺金城战役中受了重伤,当时也没有要求评残,复员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也不能生育,到杭州、上海、苏州很多医院治疗也没有治好,但无悔。后来当时的排长还给写了一个受伤的证明。

回忆这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林清顺认为自己最大的幸运是,还活着!那些牺牲的将士才是值得纪念的。“现在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林清顺叮嘱道,年轻一代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要能吃苦耐劳,把抗美援朝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林清顺的为人,村民们看在眼里,敬在心里。

    今年,林清顺已经97岁,享受国家的定补和优待金,衣食无忧。听力因长年近距离听炮响的缘故不太好,身体其他方面依然很健康。战斗中受伤失去生育能力,他和老伴两人平静的生活在桃州镇苏觉社区庙西组,他每天都会早早起床出门散步,在小区里慢慢走上好几里路,侍弄侍弄菜园,回到家看电视,特别喜欢看法律讲座、养生节目,生活过得很充实。除此之外,林清顺也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自己拖地、洗衣,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过去在军队养成的优良作风一直保持到今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