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忆往昔峥嵘岁月 听老兵述红色故事】抗美援朝老兵丁益的故事

阅读次数: 信息来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4-07-08 16:45
[字体:  ]

宣城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战争年代,大批英雄儿女参军支前,报效祖国,保卫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为进一步讲好红色故事,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会同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党史地方志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忆往昔峥嵘岁月 听老兵述红色故事”活动,征集整理老兵个人军旅生涯特别是战争亲历回忆,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今天讲述的是广德市抗美援朝老兵丁益的故事。

丁益,男,汉族,广德市桃州镇高湖社区人,1927年2月出生,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某部队重机枪手,参加过著名的金城阻击战和十字架山战斗,1955年2月复员,回乡参加生产劳动。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强敌环伺,虎视眈眈。丁益和战友告别家乡,告别亲人,带着落后于敌数十年的武器,带着一腔热血和一片赤胆忠心,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保家卫国。在冰天雪地的异国他乡,在战火纷飞的阵地山头,他们用鲜血、用忠魂打赢了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赢得了新中国发展的和平环境。尽管已是97岁高龄,但丁益依然身体硬朗,神采奕奕。饱经风霜的脸上,留下道道岁月刻磨的皱纹;年轻时乌黑的头发,有如严冬的初雪落地,又像秋阳照耀下闪亮的霜花,半遮半掩、若隐若现。脸上洋溢着慈祥可亲的笑容,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深褐色的眼睛,浑浊却温润,透着一股祥和淡定,仿佛在无声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硝烟散去的幸福时光!提起70多年前在烽烟炮火中的一幕幕往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丁益回忆,为了避开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部队通常在傍晚出发,星夜兼程,一直要走到次日天亮才能休息。一夜行军路程60-100里,战士们脚上都磨出了血泡。他们在前面一个战友的背部上挂一条白毛巾来辨识行军道路,一个牵着一个走,实在太累了,就一边打瞌睡一边赶路。“记得有一次走到后半夜,我迷迷糊糊睡着了,一边做梦,一边脚还在机械地向前迈步,忽然感觉正前方有棵树,出于本能一把抱住,睁眼一看,边上就是悬崖。我一下子清醒过来,当晚再无睡意。但每天长途跋涉,实在撑不住,过两天又照样一边瞌睡一边赶路。我们班平均每人总负重40斤以上,一天傍晚,满天飘着小小的雪花,战士们身着棉衣、背着背包、扛着枪弹开始了急行军,北风不停地吹着,雪下到人身上就化了,战士们走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雪还是不停下着,战士们的棉衣有些潮湿,大家身上冷啊!身上扛着的枪弹、背包好像一个小时比一个小时重了似的,可战士们还是一股劲儿地往前走着。行至下半夜,雪才慢慢停了下来,棉衣湿透了!天快要亮的时候,全身感到冷嗖嗖的,已经行军10余小时了,身上又湿又冷,枪弹、背包重重压着,饥渴、疲倦加于一身,真是饥寒交迫呐!”大家最大的愿望是停止行军待命休息一下,以消除极端难忍的疲劳,恢复体力,但由于军情紧急,一直没有停下来休息,坚持到了目的地。“这种超越人体极限的急行军,靠的不仅是体力,而是意志在支撑着我们前进。”丁益语调铿锵地说。  

老人记得,当时在参加战斗之前,战士们基本上都要写一封家书留给家中的亲人,有的是写给妻子,有的是写给父母,有的则是写给兄弟姐妹,除了表达日常的牵挂之外,更多是交代一些事情。“说是家书,实际上就是遗书,就是怕自己牺牲了,先把事情跟家人交代好。”丁益说,战士们对生死看得比较淡,可以说从参军的那一天起,就把生死抛在脑后了,哪怕某天牺牲在战场上,那也是军人的天职,没什么遗憾,也没什么害怕的。

在那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冬天的朝鲜气温达到零下三十多度,吃的是炒熟的干面粉,渴了就抓一把雪往嘴巴里塞,当时战士们形容用餐是“一把面一把雪 ”。战士们克服着艰难险阻,都怀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坚决把美国侵略者赶回老家去。

70多年过去了,抗美援朝那段烽火岁月丁益从来没有忘记。他说,党的政策好,现在日子好过了,社会各界也都没有忘记他们,让他倍感欣慰。抗美援朝战争,无数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献出了生命。这一战,拼来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只要侵略者来犯,定叫他有来无回。”丁益高声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