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姓名:周林清
出生:1933年7月
居地:宁国市胡乐镇鸿门村外舍村民组
经历:
1949年2月,应征入伍到甲路区小队,后调县武装独立大队1连和农建5师。
1953年1月,入朝作战,任志愿军铁道兵战士。在朝鲜荣立三等功。
1954年4月,回国,改编为铁道兵11师奔赴广西黎塘镇修铁路。1956年,部队调河南新乡。
1957年8月,复员,后任胡乐公社党委宣传干事。
1962年,退职回家务农,长期担任浪荡坞大队书记及民兵营长。
2020年,获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次年,获颁中共中央“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春风拂柳、万物枝长。在宁国鸿门村与绩溪、临安昌化三县交界的龙池山下,有一个小山村叫外舍,大连坞河水从村中穿过,河边两岸,炊烟袅袅。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家家新房。4月15日,在村书记周勤的带领下,我到这里采访抗美援朝老兵铁道功臣周林清。年已89岁高龄的周林清老兵听说我们要来采访,一早便到村口等待欢迎......
区小队的娃娃兵
鸿门村是革命老区,1946年打狗湾根据地建立时,新四军游击队在这里发动群众、宣传革命,号召穷苦百姓组织起来与国民党反动政权作坚决的斗争。当时只有13岁的周林清就积极参加新四军组织的各项革命活动,在村口的瞭望台为新四军站岗放哨,通风报信。他的机智勇敢取得了游击队领导冯和忠、包忠全的一致好评。
1949年初,胡乐区人民政府成立,冯和忠任区长动员周林清参加革命队伍。周林清清楚地记得,这年2月的一天,他瞒着家里,一个人跑到音目山新四军游击队驻地报名参军,穿上了军装。他的父亲当时还不知道,还到附近找了几个村子,后来问到游击队,才知他参了军。
周林清参军时年仅16周岁,当时宁国尚未解放。过了一个多月,就传来了渡江战役的隆隆炮声,宣城全境宣布解放。这时还有国民党残余势力及其地方反动武装组织,不甘心失败,他们制造事端,乘机捣乱,对新生人民政权进行疯狂破坏活动。宁国武装独立大队和8个区小队,都担负着剿匪和保卫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敌人侵犯的任务。
周林清参军后,分在甲路区小队,由于他在工作中踏实肯干,机警勤快,不怕牺牲,被区长冯和忠看中,调他当自己的警卫员。在整个小队中,他的年龄最小,同志们都很喜欢他,每当出公差他都争着去。在政治学习上,部队抓的特别紧,军训时要求非常严格,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出早操,下操还要打扫环境卫生,吃饭只有五分钟,上厕所都得小跑,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除此之外还要参加体力劳动,他小小年纪,累得晚上睡觉两条腿都难以拿到床上。加之国民党飞机经常来偷袭投弹,小股匪特曾经攻打我甲路区公所,杀死区小队干部战士4人。当时,他因护送冯区长到东岸开会才幸免于难。敌匪经常向哨兵打冷枪,搞得
1950年,周林清调县武装独立大队2连,副大队长叫喻家顺。后来又调桐城嬉子湖农建5师,在农场管理劳改队。农建5师是建国后组建的,师长是老红军开国少将孔令甫,该师1953年1月赴朝鲜抗美援朝,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11师。
修不完的铁路桥
1953年1月,周林清随所在部队奔赴朝鲜战场。这时抗击美帝侵略朝鲜战争已经打了2年2个多月。部队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跨过鸭绿江,即刻开始了紧张的战斗生活。在一个陌生、语言不通的国家里,到处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当时他所在部队,主要任务是抢修铁路桥梁,打山洞隧道,也要围歼空投敌特和破坏铁路之敌。为保证朝鲜前线铁路成为“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部队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克服重重困难,投入没日没夜的抢修任务,环境极为艰苦。全体指战员提出“人在桥就在,人在桥就通,把光荣留在大桥上”的战斗口号,坚持做到随炸随修、再炸再修,使这座咽喉地带的桥梁始终保持断续通车,使志愿军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在朝鲜战场上,那时候新中国刚刚解放,还没有海空掩护,没有制空权。周林清说,敌机一来,即使面前有粪坑也要卧倒。他们把军大衣反过来穿,里面白色朝外,卧倒时大衣的白色与雪一样,用此方法迷惑敌机。敌机炸桥最多,等敌机飞走,立即开始以最快的速度修桥,部队那里需要去那里,那一段铁路被炸,部队就往那一段铁路赶去施工,坚决保证晚上让火车能够通过。周林清说,敌机有时把山体炸塌,泥石堵住山洞,等敌机一走,部队立即就上。我们把机器放在山洞里隐蔽好,然后再到现场把土渣一小车一小车地运到山边倒掉,清理后把铁道打扫干净,恢复通车。
他们睡眠严重不足,连续几个晚上不睡觉是常有的事。天气又冷,在零下20多度的气温下施工,连泥土都是结冻的,锨头一挖下去一个白点子,往往挖一个桥墩垛比平时要多几倍的功夫。他们吃不好,有时后勤供应不上,连土豆都没得吃,饿着肚子也要把桥修好。他们深知:“铁路线是前方战士的生命线,你美军白天拼命地炸,我们晚上使劲地修,确保天天晚上都要通车!”
每座大桥都是美军轰炸的重点。因大桥是我方供给前方弹药粮草和后续部队前进的必经之路。在近三个月时间里,他们守护的大桥被轰炸20次,桥墩连根被摧毁。
桥梁被炸,修复难度大,材料缺,修复时间长。针对这个难题,团首长未雨绸缪,根据敌机轰炸规律,事先想出了办法:各连都要利用修桥间隙,上山采伐一些木材和石料放到离桥不远的地方,而且储存量都要保持在守桥的三分之一以上,一旦需要就急便用。但有些时候,被炸的桥梁线段长,枕木不够,向附近调用没有结果,怎么办?但炸毁的桥梁材料落在桥下的冰河里,有枕木、铁轨、钢材,我们就只能在河里去捞。冰河水的刺骨,现在都能想起来。周林清说,面对敌机的一次次轰炸,战友们不怕牺牲,不畏严寒,破开冰冻的河面,搭起支架,在冰河里,战友们捞的捞、抬得抬,扛的扛,这是铁道兵修桥部队都能遇到的家常便饭。
敌机的骚扰和偷袭,炸毁了桥梁和施工设施,我们看到敌机来了就躲进山洞,也有离山洞远的、来不及撤退的战友,有的就牺牲在铁道上,连完整的遗体都没有。
周林清清楚地记得,我们的一个班长,在桥中间检修,突然敌机窜来把两边的桥炸塌了,而他一个人还在桥中间继续抢修,敌机来时,他伏在路基旁,却没有受伤,虽然他活着,但是下不来。一直等待到晚上大家齐心协力把工字梁抬上去,用肩膀扛起塞满石头、瓦砾的草袋,填平弹坑、抢铺道渣;用手挖出泥块石头,再填坑铺平路面;抬来枕木、摆好枕木,然后铺轨。把两边桥修好,他才能下来吃饭,饥饿和疲劳可想而知。
美军飞机来轰炸,白天不能烧饭,他们只能把烟引入河边或山地散烟;夜里看地图时,得用布把手电光遮严实;不能烤火的连绵雨天,只能找猫耳洞躲雨,任凭周身潮湿,泡得白胀的脚和解放鞋粘在一起……
在出国之前,每个战士就把自己的部队番号、姓名、籍贯、家庭地址等信息写在白布条上,缝在衣服内襟,没有入团入党的战士还随身带着申请书。赴朝作战后,也没准备再回来,都准备随时牺牲。
周林清回忆,在一次平原挖防空洞的过程中,因洞挖得太深,洞内支架木头没有撑架好,坑道倒塌了,一下子就牺牲了4个战士。
在美军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持续“绞杀”的恶劣状况下,志愿军铁道兵以防空、抢修和抢运三位一体展开了反“绞杀”作战。周林清说,他们每人背枪一支,腰带4个手榴弹,还有挎包水壶干粮等装备,一连两个多月没有脱衣脱毛皮鞋睡觉,最后有的战士脚浮肿得脱不下鞋子。但他们最终保障了后勤补给线的畅通。讲述中,周林清拿出23张战友照片,念叨起好几位战友的名字。1954年4月,当他们完成任务凯旋时,和他同去的战友有7位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抗美援朝战争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周林清在朝鲜期间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吃苦耐劳,在朝鲜入了团、入了党,当了班长。他们见证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目睹了血洒异域、埋骨青山的英勇壮烈,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
黎湛铁路立功劳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部队开始陆续撤回国内,1954年4月,周林清随部队奉命回国,改编为铁道兵11师51团1连奔赴黎湛线,在广西黎塘铁路施工,为做好解放台湾做准备工作。
在黎塘平原上架设桥梁,最主要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铁路对线路的平顺性要求非常高,线路沉降需控制在毫米级。而桥梁的桩基础深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可以让桥墩稳稳地“扎根”在地下,更利于控制沉降量,对不同地质条件的适应性也更好。但是,该平原地带都是泥土,一挖底下30米都是黄土,桥墩无处落下根基。他就带头想出办法,用粗大的枕木在桥墩坑里铺上几层,作为基础,然后在上面浇上
周林清在铁道兵的大熔炉里,得到了彻底的蜕变。从一开始觉得可以毫无顾忌地吃上饱饭就是一件比较幸福的事,到成长为一名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合格的铁道兵战士,从思想上历练了质的升华。那个年代的艰苦条件:开山凿路、遇水架桥,许多作业都没有机械装备,全凭人背肩扛。修建黎湛铁路时,为抢工期,周林清曾在隧道里三天三夜没出洞;炎炎烈日下,推着装满渣土的小车来回奔波,也曾让他晒得后背脱皮。但他从未觉得苦,那份为祖国筑路事业献身的革命豪情让他激情四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祖国的交通大动脉四通八达,让铁路延伸、延伸、再延伸。
黎湛线,是中国一条连接广西南宁市宾阳市黎塘镇,和广东省湛江市的国铁1级客货共线铁路,是西南出海通道的组成部分,全长318.3千米 。为了让黎湛铁路早日通车,当时的铁道兵指战员们实行“三班倒”作业,突击抢修,不断提高工效,施工进度不断加快。1954年9月开工,到1956年元旦就正式运营了。
到了1957年8月,周林清已经当兵9年,按部队规定,周林清光荣转业,回家照顾父母。1958年上级分配他在胡乐公社党委宣传部任宣传干事。1962年退职回家务农,同时任浪荡鸿大队书记及民兵营长29年。在职期间,周林清平易近人,为政清廉,努力为乡亲们办实事,从未在招工招生工作中为个人谋私利,至今他的大孩子还在家中务农。
周林清深有感触地说:70年前,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进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依靠着落后的武器,硬是跟美军打了一场硬仗,并取得了胜利。70年后,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时,中国再一次向世人展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说明不管任何时候,面对来犯之敌,中国刚刚“站起来”的时候如此,中国正在“强起来,富起来”的时候更是如此。
周林清想到在朝鲜战场上,那些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他止不住地感叹,现在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还应以此鼓励现在的年轻人铭记这段历史,认为这种悲壮惨烈与不屈的抗争精神,应该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希望后人从中汲取智慧启迪,获得开创未来中国复兴的强大力量。